台灣夏季的陽光真的太可怕,防曬用品百百種(@_@),又有好多的防曬指數,一下是SPF又有PA,PA++怎麼又出現一堆加號?
竟然還有FDA及PPD,如何分辨?什麼場合適用?小編特別去了解了一下,其實還不難懂啦!
可以幫助自己選擇所需的防曬用品喔~~
簡單舉例,可以參考下圖示:
防曬品使用後在皮膚上,會隨著汗水與接觸,而慢慢流失。需不需要補擦,要看有沒有流汗,有流汗的話,防曬品會隨的汗水流失,就必須補擦。
該隔多久的時間補擦,要看處在的環境,如果是有中央空調,不見陽光的環境,每3-5小時補擦一次即可。若是在室外,很容易流汗的狀況下,每1-2小時就要補擦一次。
另外,在補擦防曬前,可以先用濕毛巾把汗水擦乾,或洗把臉,再用面紙把臉擦乾,再擦上防曬品,如此才擦的均勻。
以下是各種防曬產品的專有名詞蒐集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看看:
什麼是「SPF 值」?
所大家所知的防曬係數「SPF(Sun Protection Factor)」是評估產品預防肌膚曬紅的能力,也就是反映產品對於「UVB」的防護效果。
你會發現防曬系數縱使增加一倍,其防曬效果只有增加一點點!
SPF15 可阻隔 15 分之 14 的 UVB 等於93.3% 的防禦率
SPF30 可阻隔 30 分之 29 的 UVB 等於96.6% 的防禦率(相差 3.3%)
SPF20 可阻隔 20 分之 19 的 UVB 等於95.0% 的防禦率
SPF40 可阻隔 40 分之 39 的 UVB 等於97.5% 的防禦率(相差 2.5%)
SPF30 可阻隔 30 分之 29 的 UVB 等於96.6% 的防禦率
SPF60 可阻隔 60 分之 59 的 UVB 等於98.3% 的防禦率(相差 1.7%)
什麼是「PA 值」?
而日系產品常標示的「PA(Protection grade for UVA)」,則是透過評估產品預防肌膚變黑的能力,反映產品對於「UVA」的防護功用。
是造成皮膚「變黑」及皮膚「老化」的主因,日本1995年之方法與ISO 24442同樣採取人體試驗,在塗抹防曬產品的皮膚與不做任何防護的皮膚上,照射不同劑量的UVA,並於2~24小時後觀察皮膚變黑的反應,同時記錄引起穩定黑化反應的最低紫外線劑量並依UVAPF數值高低,在產品上分級標示PA+ ~ PA++++
PA+:延緩曬黑時間 2~4倍
PA++:延緩曬黑時間 4~8倍
PA+++:延緩曬黑時間 8~16倍
PA++++:延緩曬黑時間 16倍以上
理論上防曬產品的PA「+」號越多,使用後可使皮膚在更高劑量的紫外線照射下才會變黑,但是由於產品實際防曬效果會因個人膚質、使用方法、使用量、曝曬時間、天氣狀況等各種因素不同而有差異,因此應將「+」號數目視為參考值,而不是防曬效果的絕對保證。
什麼是「FDA」?
美國 FDA 新頒布的 UVA 防護標示。
★☆☆☆:1顆星為(Low)低防護程度
★★☆☆:2顆星為(Medium)中防護程度
★★★☆:3顆星為(High)高防護程度
★★★★:4顆星為(Highest)最高防護程度
什麼是「PPD」?
而PPD(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)是歐洲UVA的防曬係數,其思為在照射UVA立即24小時後仍持續存在的曬黑程度。
PPD2~4:輕度防護
PPD4~6:中度防護
PPD6~8:高度防護
引用與參考:
http://blog.yam.com/withyou520/article/15192009
http://b303094004.pixnet.net/blog/post/118336604
http://www.unsun.com.tw/knowledge_uv01.html